11月23日,人民网四川频道刊登资深评论员文章《蓉平:除了传播天府文化,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成立还意味着什么?》,阐释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成立的意义,以及带来的积极影响力。(相关链接: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71123/000834659.html)原文如下:
近期,成都成为城市社交圈的热门话题。最新一次,是11月19日举办的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挂牌成立大会。
无数小视频在朋友圈刷屏:导演陈凯歌分享“院长”经验;歌唱家李丹阳、张也现场联唱;演奏家吕思清现场演奏小提琴……一直到演员黄宏在“来一段”的时候说,成立大会办成了演唱会和“春晚”。媒体也报道称:半个“春晚”阵容都来成都站台!郁钧剑、冯骥才、才旦卓玛、王晓棠、王次炤、白淑香、冯远、刘大为、徐沛东、韩美林、潘公凯、翟琮、彭吉象、殷秀梅等80余位著名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担任学院顾问、学术委员会成员和客座教授。
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长郁钧剑总结道:“大家愿意来,首先还是因为成都吸引人。”
大家云集,同台献艺,成都的吸引力在哪里?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事实上,自古以来,成都作为文创沃土,生产和提供了大量优质精神作品。在古代,李白说“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杜甫赞“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到现代,视觉名家叶锦添拍《成都印象?天府逐日》,尽展天府成都之美;著名词作家陈晓光则在这里,创作出家喻户晓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天府文化“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鲜明特质,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深厚的优秀民族文化特质,也具有人类文化的普世和共通价值,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丰厚滋养和创意源泉。在成都,无论是哪个门类的文化创作,几乎都能找到自己独特的灵感与土壤。而成都,也一直在努力营造更适合文创产业发展的生态圈和生态链。成都正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其中,打造西部文创中心是重要支撑。在建设西部文创中心的5年发展目标中,成都制定了八大路径,其中就包括发展天府文化、促进跨界融合、壮大市场主体等。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的成立,则是成都发展天府文化,提升西部文创中心功能,助推天府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一步。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东盟关系是中国对外文化关系中重要的一环,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的成立,势必将成为一个新平台,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艺术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文艺演出等经贸、文化各个层面的交往与合作,也有助于成都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实现“民心相通”。
2013年成都发出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到如今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把国际招生的重点放在“一带一路”——利用“一带一路”奖学金和成都友城奖学金,吸引“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东盟各国的优秀留学生来蓉。从通道建设到教育平台,从物流交易到人文交流,从设施联通到民心相通,成都正在走向文教结合、开放合作、产教融合的教育综合改革新路,正在打造“一带一路”人文合作的新平台、新高地,正在构建传承古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彰显文化自信的新通道、新载体。
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的成立,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成都是一座最适合新经济成长的城市。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大会上提出,要着力发展流量经济、创意经济,提高资源要素集聚使用的广度、深度、便利度。刷爆朋友圈的话题,“名人效应”的带动,让更多人了解成都,了解天府文化。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搭建的平台,带来的众多文化大家,本身就是一个个大“IP”、大“流量”,将带来更多创意点子、艺术作品的碰撞。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无论是专业设计——音乐与舞蹈、美术与设计、影视与动画学科专业,还是中国首个中国民族声乐男高音基地,或者芭蕾舞学院,都将为成都带来大量文创人才。更不用说举办“东盟艺术大讲堂”“国际艺术交流周”等艺术交流活动,设立“东盟音乐奖”“东盟动漫奖”“东盟设计奖”等学院奖项,建设艺术小镇、艺术街区、博物馆等,势必将吸引更多文创资源向成都汇聚,进而带动文创产业和新经济快速发展。
新一代“陈凯歌”“高希希”“张也”,或许就将诞生在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