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信息公开动态 > 正文

信息公开动态

成都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发布时间:2021-01-06 09:17:13 浏览:


成都大学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9年是成都市委明确我校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办学定位的一年,是我国将本科教育质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一年,也是全校师生喜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一年。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将立德树人摆在人才培养的首要地位。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城市型综合大学,学校充分融入成都、服务成都,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同成都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成都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大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现将学校2019-2020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市委市政府高水平办好成都大学总要求,明确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践行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校城融合理念为着力点,以本科教育为根本,科学确立办学定位,努力构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四位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学科专业设置与建设

学校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规划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促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设立工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理学、经济学、法学、农学10个学科门类,62个本科专业。

学校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类别)9个,二级学科(领域)24个,建有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二)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率

截至20209月,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24430人,其中本科21814人,本科生占比89.29%。学校生源结构不断优化,已有12个专业进入本科一批次招生。截止2020年,我校在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招收普通本、专科新生6289人,其中普通本科一批次新生1357人(含国家专项、地方专项120人),普通本科二批次新生3119人,艺体类本科824人;普通专科109人,艺体类专科221人。

(三)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生源质量

努力做好人才培养的源头工程,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生源质量。

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招生宣传模式。首次组织各学院院长开展“2020相约成大在线直播宣讲共计18场,吸引3万多名考生参与,对考生了解学校、报考学校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

2020年成都大学录取普通本、专科考生6289人,其中,普通类本科新生超一本省控线占比94%12个专业在一本批次招生,省外一本批次文理科录取分平均超省控线2233分。四川省一本批次文理科录取分均超省控线10分,分列省属高校招生第8位、第9位。省内全部文理科新生入学成绩超出四川省一本线,二本批次文理科录取分均列省属高校第一、第二位。

学校生源质量稳步提升,说明学校社会声誉持续向好、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学校优质生源的录取率上升,反映了考生和家长对我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

二、本科教育的发展基础

(一)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建设发展态势良好

教师数量基本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00多人,外聘教师近300人,生师比为16.59。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80%以上;双师型教师685人,占比55.33%;具有工程背景教师307人,占比24.80%;具有行业背景教师494人,占比39.90%。外聘教师中有境外教师15人。

专任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科学合理。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700余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比15%;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比超过30%。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00余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500余人。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教师900余人。

实验教师队伍综合实力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现有实验技术人员9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1人,占10%;具有硕士学位教师70人,占78%45岁以下教师63人,占70%。学校全面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专任教师、外聘教师承担一定的实验教学工作,构建了一支以专任实验技术人员、专任教师和外聘资深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互补互促的实验教师队伍,较好地满足实验教学需要。

(二)重视师资队伍培训,不断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实施博士化工程,提升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学校大力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加大对青年教师博士化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培养和有计划的师资引进,提高博士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力争在十三五末期实现博士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比例达45%,从而提高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学术能力强、素质优秀的师资队伍,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实施双师型队伍建设工程,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作为发展重点之一,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认定基本条件和建设任务、组织保障、政策保障、经费支持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有效助推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培训、联合开发、社会聘用、挂职锻炼和校企合作等方式和途径,努力打造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适应学校培养人才需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目前具有双师型教师685人,占比55.33%;具有工程背景教师307人,占比24.80%;具有行业背景教师494人,占比39.90%。实施青椒计划工程,助推青年教师成长。青椒计划(《成都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暂行办法》),旨在培养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助力学校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助推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计划在十三五期间评选100位青年教学名师和青年科研新锐,被评选的青年教师在出国研修、国内访学、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及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申报等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

(三)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致力于构建吸引高层次优秀拔尖人才的有效机制,以汇聚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引领,吸引培养具有学术影响和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为学校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学校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6人,省级高层次人才36人,省级教学名师入选者3人。有中国高被引学者1人。荣誉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特聘新西兰院士(皇家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长江学者3人,特聘国家千人专家、百人计划专家、博导/教授20余人,特聘高端外国专家30余人,特聘研究员(副研究员)60余人。这些人才在高层次人才项目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高水平论文的发表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显性成果,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努力满足本科教学对教学资源的需求。按照教学优先,保障重点的原则,优先投入教学经费,完善教学设施,调整专业结构布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本科教学教育和教育资源建设经费稳步递增,确保学校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和日常教学运行,为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条件保障。

(五)教学基础条件

   学校基础教学科研设施完备,办学条件良好。学校占地面积26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73万余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33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亿元,图书馆面积6.7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33万余册。直属三甲综合附属医院1所,附属幼儿园1所,附属小学一所,体育场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学校完成了教室标准化建设。共有教室500多间,其中多媒体教室280间,为翻转课堂和探究式教学以及师生学习交流提供了良好条件。正在建设4.5万平方米的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以及近20万平米的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新园区和新华三IT学院,即将建设完毕。

   设备设施完备。学校目前共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3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12万元。全校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共计9.4万平方米。学校建有计算机、生物医药基础、数字动画、学前教育、信息处理与控制工程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食品与生物工程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学校现有3个公共实践教学平台;成都市重点教学实训实验室4个,能较好满足学生实验实训教学需求。

三、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主要举措

(一)坚持工程认证理念,持续加强专业建设。

为了积极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学校召开26次推进会、协调会和专项检查,大力推动专业认证工作。自动化专业通过认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接受专家进校考查,专家反馈良好;临床医学专业接受专家前期考察;师范专业积极筹备,做好认证前期准备。发布《成都大学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极大促进专业申报积极性,软件工程成功受理,师范专业积极筹备;软件工程等七个专业提交工程教育认证申请,2019年申请专业数量为历年之最。

(二)以质量工程项目为驱动,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项目驱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中我校有28个项目立项,获批立项数量为历年之最(排全省第10位)。其中重点项目4个,一般项目24个,立项《地方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等100项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两轮共立项250项。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6项(2018年度第二批26项,2019年度第一批21项)截止目前共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120项,立项总数在全省排名第5位,全国排名第71位。

强化项目过程管理,完成在建教改项目、一流专业建设点及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等64个项目年度检查,完成132个项目建设期满结题验收。完成20项翻转课堂课程改革项目专项结题验收。组织召开一流应用型综合大学深入推进协同育人改革试点项目推进会。

1:我校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1

城市型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

王清远

2

双创教育引领应用型综合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唐毅谦

3

食品与生物医药类工科人才的校城融合培养模式研究

刘达玉

4

城市型综合大学卓越教师培养的立体化全景式协同研究

刘先强

(三)以打造金课为契机,推进一流课程建设

1、建立一流课程培育机制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

学校起草《成都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意见》,以打造金课为契机,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推动学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中级财务会计》等9门课程获批为四川省应用型示范课程、《中国法制史》等3门课程获批四川省一流课程,同时参评国家级一流课程评选;推荐《教师职业道德》申报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绩效管理》获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新媒体概论》《教育学A》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推荐《教师职业道德》参选最美慕课——第二届中国大学慕课精彩100评选展播活动

22019-2020学年省级及以上课程建设成效表

项目类别

数量

建设成效

应用型示范课程

9

立项《中级财务会计》《食品保藏原理》《畜产品加工学》《财务管理》《证据法学》《课程与教学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论法》《食品机械与设备》《基础会计》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

《新媒体概论》

《教育学A

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

1

《绩效管理》

省级一流课程

3

《中国法制史》《出纳实务》《模拟电子电路》

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1

推荐《教师职业道德》

中国大学最美慕课评选

1

《教师职业道德》

全国平台上线慕课

6

《教师职业道德》《国学经典导论》《财务分析》

《广告设计与制作》《动画剧本与创作》《出纳实务》

2、开展院长第一课,打造金课典范

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推进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落地生根。201998日至12日,学校组织17位院长,面对2019级全体新生开展入学教育院长第一课专题教育活动。活动超过30个小时,6000余名师生到场听课受益。实现学院全覆盖、院长全覆盖和新生全覆盖。

3、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构建课程育人机制

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全面实施课程思政1212工程,学校起草《成都大学振兴本科教育实施方案》,20196月发布《成都大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20198月立项第一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1门;20199月立项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15项;2019年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201911月举行首届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2020年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5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0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9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7项。学校多次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充分挖掘和丰富专业课程育人内涵,努力打造成都大学立德树人精品工程。

4、升级课堂教学模式,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充实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引进超星尔雅、智慧树、优课联盟、高校邦等平台的优质网络课程共计113门次,共计选课31513人次,学生获得学分比例超过87.67%2019年建成智慧教室1间,拓展网络教学平台移动端功能,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四)以专业认证为抓手,推进一流专业建设

制定《成都大学本科专业动态调整管理办法》,以报考率、转专业率、专业评估结果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建立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舞蹈表演专业3个本科专业。法学第二学士学位,推荐申报机器人工程、酒店管理、金融科技3个本科专业,自动化工商管理、文化产业管理3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制定《成都大学一流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形成成都大学一流专业建设50条,实施国家一流、省级一流、校级一流专业三级联动分类发展机制。 2019年学校立项25个校级一流本科专业,获批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0年立项12个校级一流本科专业。会计学、法学2个专业获批立项为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

32019-2020年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情况统计

年份

校级一流

省级一流建设点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

2019

25

13

1

2

2020

12

13

1

2

4省级及以上一流专业建设点立项13个(全省地方高校排名第8

序号

专业名称

级别

所属学院

1

旅游管理

国家级

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

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省级

机械工程学院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级

计算机学院

4

软件工程

省级

计算机学院

5

自动化

省级

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6

食品科学与工程

省级

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7

土木工程

省级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8

会计学

省级

商学院

9

泰语

省级

外国语学院

10

法学

省级

法学院

11

动画

省级

影视与动画学院

12

体育教育

省级

体育学院

13

学前教育

省级

师范学院

(五)落实四个回归,强化本科教学过程管理

1、严格落实学业预警制度

发布《成都大学学生学业预警实施办法补充细则》,对780名学生做普通学业预警处理,对84名学生做严重学业预警处理并编入下一年级,对3名学生做退学处理。实施学业预警制度以来,达到普通学业预警、严重学业预警的学生人数及占比均有明显下降,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升,有效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1:成都大学学业预警学生占比情况图

 

2、优化学校转专业政策

发布《成都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规定(2019年修订)》,进一步放宽转专业申请条件,提高各专业转入转出的比例。转专业418人,通过转专业工作倒逼各学院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坚决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

3、严格规范考试管理制度

2019年学校共计三万余人次报考各项考试,包括新生转专业考试、2019届毕业生专升本考试、教师资格证材料报送和证书发放、2NCRE考试、2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公费师范生考试等,在考试完成后,及时梳理相关考试数据。

4、严格教学过程管理

增强教师敬畏课堂意识、主体意识与责任意识,修订《成都大学调课管理办法》,对调课流程进行调整,收回调课审批权。2019年课时调课率由2018年的1.78%下降至0.52%,调课率得到有效控制。

 

2:成都大学近四年调课率统计图

5、严格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

严格执行《成都大学关于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要求在排课工作中明确要求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讲授本科生课程不少于一门,授课不小于32学时。2019-2020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人数达到446人,教授、副教授讲授本科课程门次数的比例为33.87%

6、严格执行教材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教材管理制度,教材征订处理及时,春秋季教材一次性到位率平均为97.45%。顺利完成教材发放共计31万余册。开展2016年教材立项建设项目结题验收共15项。

四、以疫情防控为核心,高质量完成在线课程教学

2020年初国家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新冠病毒疫情。学校严格按照党中央全面抗击疫情的指示,安排学生居家学习。为了顺利完成2019-2020学年的教学任务,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校从工作制度上、教学运行上、质量保障上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确保学校在疫情期间的教学顺利开展。

1提前统筹立规矩

新年伊始,学校先后发布了8个关于疫情期间正常开展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组织并指导各教学单位(学院)有序开展在线教学准备;建立校院两级培训机制,通过线上培训、线上答疑、下发资料等多种途径,为全校1200余名教师,2万余名学生开展培训数十场,指导教师建设网络课程9810门次,确保在线教学如期开课。

2、上下齐心保运行

学校各部门上下齐心保运行,制定在线教学实施方案,及时处理各种突发情况;任课教师精心准备,各显神通,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确保在线教学有序开展。本学期共开设课程1236门,开课率94.93%;上课教师1235人,在线学习学生200多万人次,1199门课程完成线上考核。

3、实时跟进保质量

为了保障在线教学质量,学校制定《在线教学检查工作方案》,实现课程全覆盖。学校及学院层面的巡课累计5000余节次、听课4500余节次;开展教学问卷调查,回收问卷4368份。教师在线教学准备充分,课堂教学形态多样,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满意度达98.46%。学校发布《在线教学质量报告》6期、《教学工作信息简报》126期,确保了在线教学质量。

4、以互联网+为载体,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学校主动把疫情防控压力转化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课堂教学改革。获批立项省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获批立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5项,立项数名列全省第2位,全国第32位。

五、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积极推进审核评估整改工作

2019年下半年,学校积极推进审核评估整改工作。2019-2020学年组织开展审核评估教学材料专项检查3轮,对近年17个教学单位的试卷、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及20192020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展教学材料专项检查工作。校内专家组通过听取二级学院院领导审核评估整改汇报,现场调阅材料、深入交流、综合反馈等方式进行检查,累计抽取调阅300余门课程,6000余份试卷资料,实践教学材料1000余份,完成专家反馈意见表240余份。

总体而言,专家组认为专项检查有以下值得肯定之处:一是评估整改工作全面到位,院长汇报体现了整改工作任务明确、举措有力、成效显著;二是疫情期间学校线上教学预先谋划、措施得当、保障有力,试卷、毕业论文(设计)、实习实训、线上课程等材料保存完整、管理规范,保持了审核评估建立的标准,尤其能将线上考试试卷、学生签到、平时作业、试卷分析等材料进行纸质归档。

专家组对试卷袋、实习实训资料袋、实习报告、毕业论文(设计)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抽查,针对教学单位个别不规范的地方,提出了具体整改意见,如部分学院理论环节教学资料存在平时成绩计算办法不清晰,试卷分析不深入,部分教师试卷归档材料不齐全、学生毕业论文格式不规范等共性问题,尤其实习资料存在教师指导记录、批改痕迹简单等情况。

六、健全督导督学督管体系,有效保障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质量监控,完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积极探索质量改进的新方法,基本形成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一)严格规范文件管理制度

2019年修订《成都大学本专科教学违规和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成都大学课堂教学规范》,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修订《成都大学教考分离实施细则》规范课程考核和成绩管理。

严抓本科教育质量,出台、修订《成都大学学生学业预警实施办法(试行)》;加大投入力度激励教师上好课出金课,出台、修订《成都大学本科教学奖励办法》、《成都大学优秀教育教学工作奖励办法》等文件;为了更好地优化实践教学管理,制定、修订《成都大学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细化过程管理,提升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1.建章立制,细化管理流程。第一重新修订《成都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办法》和全套表格、制定《成都大学本科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实施细则》,全部实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毕业设计(论文)查重率45%提升到30%,优秀提高到25%第二第一次评优名额按照每个专业学生人数来确定;第三,第一次举行校级抽样答辩(一、二等优秀毕业论文由教务处随机抽样),首次实行校级抽样答辩。第四,第一次安排督导全程对院级答辩进行全面检查。

2.组织专项检查,保障质量提升。第一,严格规范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评优等各环节管理。对毕业设计 (论文)实行相似性检测,重复率大于30%的不得进入答辩和成绩评定程序,其中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查重率不得高于25%,全过程进行严格规范管理。第二,定期组织专家对教学档案材料进行专项检查,确保质量稳步提升。第三,完成4985名本科毕业生开题,中期检查、答辩、评优、总结、选编及编印等系列工作;评选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共计145名,其中,一等奖57名,二等奖89名。2020届毕业生试用知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提高过程管理质量。

(三)严格实施校级教学质量保障制度

修订《成都大学督导组工作条例》《成都大学教学质量评价考核办法》等文件,组织召开校级督导工作会4次;发布《成都大学本专科教学违规和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召开教学异常现场调查核实会6次,处理教学事故30起。

校级教学督导工作进入学校各个教学环节。覆盖学校所有学院的课堂听课(听课120余节次);每周全天候、全覆盖巡课(巡课60余天),形成教学巡查专报;期末巡考,形成巡考记录40余份;教学专项检查,为教学专项评估保驾护航;严把人才出口,参加毕业论文巡查;为维护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七、特色发展情况

(一)强化实践育人机制,努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结合区域经济及城市发展需要,坚持校城融合办学理念,构建实施全过程全开放三四五三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强化实践育人机制,努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共建设242个实习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学科竞赛立项64项,参与学生14612余人次,占学生总人数的73.06%,参与指导老师数4098人次,获省级及以上奖项769项(国家级293项,省级476项)。

 

3:成都大学三四五三实践教学体系

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创的理念,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连续五年获省优秀组织奖,省级获奖总数105项。第六届获奖总计13项,其中省级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10项。

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培育孵化481项,国家级46项,省级140项,参与学生人次2886人次,参与指导教师人次413人次。成效显著,显性成果共146项,其中公开发表论文90篇,申请专利23项,软件著作权9篇,依托该项目参加学科竞赛获奖24项。

开设实验课797门,独立实验课426门,实践课学分总数达2000分。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实践教学金课建设。

52019-2020年学生参与大学生学科竞赛情况统计表

年份

立项数

参与学生

指导教师

获省级奖励

获国家级奖励

2019

64

14612

4098

476

293

62019-2020年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情况统计表

年份

校级培育孵化

省级立项数

国家级立项数

参与学生

指导教师

参与学生比例%

2020

481

140

46

2886

413

13.16%

72019-2020年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情况统计表

年份

论文

申请专利

软件著作

依托该项目参加学科竞赛获奖

2020

90

23

9

24

(二)加强拔尖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质量成果丰硕

为了加强拔尖人才的培养,学校在2019级新生选拔工作中录取120名学生进入张澜学院学习,遴选了15名优秀教师加入教师团队,对课程、评教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引进优秀的高层次人才21人,进入学业导师库。召开2019级新生开班仪式暨校长专题讲座,与中博教育联合举办CMA讲座等10余次,不断提升拔尖人才创新能力。

八、学生学习效果情况

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具备扎实专业基础能力的学生。2019年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上都取得了新成绩。构建实施全过程全开放三四五三实践教学体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学校大学生创业园获批为科技部国家级众创空间、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俱乐部及成都市创业科技苗圃。

2019年我校本科毕业生(非艺体类)英语四级过级率首次突破71.31%,非艺体本科毕业生英语四级过级率逐年上升,2019年达到70%以上。外国语、文新、师范、商学院四级过级率达到80%以上。2019年上半年,我校六级报名人数5989人,达到历史最高(2015年同期人数仅2582人)。

2019年本科毕业生中有4067人授予学士学位,授位率达97.2%。应届毕业生有307人次成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2019年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总数5212人,就业率97.18%

九、主要问题及对策

1. 本科专业布局有待不断优化

   随着成都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学校作为城市型应用型综合大学,承担着为区域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使命。随着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在涉及未来发展方向的领域调整或新建本科专业,不断优化专业布局,特别是加快新工科建设与发展,并完善专业质量评估机制,把专业认证标准内涵全面融入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以期输出高水平的紧缺应用型人才,更好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未来,学校将坚持立德树人,继续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以本为本,加快推进综合改革,进一步融合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建设,加快建设成为成都的创新大学、开放大学、窗口大学,为早日建成与国家级中心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水平城市型综合大学而不懈努力!

 

 

 

成都大学

20201224